教练是什么?
“教练”这个词也许对很多大陆基督徒来说还是个新鲜的词,但对于香港教会来说,教练的观念已经广为人知,而且“这工具将会广泛地应用在牧养之中,” 因为“生命教练的关系亦是一种持续牧养的模式。” - 《交托给忠心的导师:牧养、教练与督导- 李耀全、陈鸿耀著》
教练是一种与客户的伙伴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教练为客户提供一个安全的时间、空间和机会,让客户通过教练提出的有洞察力的问题来了解和发现自己。当我们看到自己为什么被卡住时,就能对自己的内在状况有更深刻的认识,对想要达成的目标更清晰、更专注。这是一个激发思考和创造性的过程。教练也会激发客户跳出误区,做出智慧的选择,并有动力制定具体行动计划来改变自己。教练的目的就是能让客户最大化地挖掘其个人及职业上的潜能,实现他所期望达到的持续长久的个人发展和成长,活出最好的自己。
教练不是什么?
教练不是心理治疗(psychotherapy):治疗过去的伤痛、功能障碍和内在冲突,改善整体心理功能。教练重点关注的是创造可行的策略以实现个人工作或个人生活中的特定目标,以及行动、问责和后续追踪。教练是前瞻性的、面向未来的,是推进前行,而非治愈或理解过去。
教练不是咨询(consulting),不是指导(mentoring),也不是培训(training)。顾问、导师和管理者拥有一定程度的专业技能,扮演着专家的角色,是偏重指导性的角色。
教练是非指导性的。他们不为被教练者决定什么是好的或不好的。教练不是评判而是发问,不是告诉而是倾听,不是建议而是赋能。教练是一面镜子,真实地映射出被教练者的状态,是客户的最佳思考伙伴(thinking partner)。
教练的核心理念是相信客户本身具有无限的潜力和智慧,他们是自己世界的专家并有能力来解决自己的问题。
学会教练这个工具,就能自我转化、自我突破、自我管理和自我赋能。
教练为什么有效?
通常帮助人的模式是给出建议,角色是以教导者为中心,这样难以把握客户全面真实的状态,有可能解决的不是客户根本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教练通过一系列客观有力的提问,可洞察到被教练者的心智模式,向内挖掘潜能,向外发现可能性。教练为客户提供了一面镜子,让客户看到真实的自己,理清自己的思路、状态和情绪,在与教练会谈的过程中,及时调整心态和思维角度,做出解决问题的最佳选择。
教练的特点是以被教练者为核心,教练扮演一个思考伙伴、一个中立的、启蒙的、无私的支持者。
教练的功能可以启动被教练者内在的动机,看到自己的潜力、找到盲点,在困境中醒悟并看到希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去改变自己、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